报道人祸,“谁该负责”的追问不能缺席|新闻实战
昨日,有前同行让我点评一篇关于齐齐哈尔三十四中体育馆坍塌事故的文章,可赞可批,但又交待“尽量以鼓励为主”。看到这样的要求,婉拒了。
这篇文章,笔墨完全在回顾遇难女排球队员和教练的生前往事。其实我很关注这起11人遇难的事故,前前后后几次写文章,但要求点评时“尽量以鼓励为主”,不得不婉拒这样的业务讨论邀请。
作为一个读者,也被那些悲伤的故事感动,也转发过几篇,但作为一个曾经在媒体工作了十六七年的前媒体人,对媒体现在提供的这些信息有些不满足。
从7月24日开始,我就开始琢磨导致事故发生的那家建筑公司是如何获得齐齐哈尔34中的工程的,并很快查到了这个工程所有的招投标信息,发现其中疑点重重,7月25日,我就当是发现的问题发布了文章。
有些人不太懂为什么要盯着招投标的问题不放,也不太懂这与事故有什么关系。
逻辑关系并不复杂:施工方违规堆放建筑材料导致了学校体育馆楼顶坍塌,很多专业人士认为他们的违规行为错得很低级,那么如果这个施工方没有获得这个工程,这起惨痛的事故就可能不会发生。这个施工方如果是通过权力介入违规获得工程的,那这个事故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事故,背后利用权力操纵工程的人也是杀人者之一。所以,我说这个事故除了施工方、监管监理机构这两个责任方外可能还可能存在第三个责任方。
一个人花了两个小时,基本看完了相关的招投标信息,并发现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很多平台机构团队作战,笔墨却完全限制在勾勒遇难者的过往。写这群孩子打排球是如何的努力、日常是如何的可爱、教练是如何的尽心尽力、师生之间是如何的相亲相爱,虽然能把人看哭,但我们要明白,坏人是不会因为围观者的眼泪良心发现而不作恶或少做恶的。
哪怕这些孩子排球打得不好、哪怕她们平日里并不像写的那么可爱,哪怕她们与老师有着代沟膈膜,她们也不该遭受这样从天而降的横祸。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不管那些死于人祸的遇难者是孩子还是大人,是可爱的孩子还是顽皮的孩子,她们的横死都应该被认真对待,都应该去追查追问事故的原因和尽量挖掘并曝光所有可能存在责任的机构和人员。
对死者的家属来说,他们也更需要真相,不管遇难者生前是什么样的孩子和教练,都不该死于人祸。
晚上,澎湃新闻就刊发了最新的报道,主要着力点都在追问事故发生的原因,其中相当的篇幅在追问工程的招投标问题。
澎湃新闻报道: 对于三十四中综合楼项目的招投投标情况,当地官方目前未向媒体披露。7月25日,齐市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督站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表示,目前不便透露具体情况,“这个事情比较大……” “我们现在是(在)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
“这个事情比较大”、当地有关机构“正在配合调查”,看到这些信息,更坚定了自己此前的判断,这才是媒体应该发力追问追查的方向。
天灾与人祸的报道,是不同的,人祸必须追问“谁该承担责任”并“一个都不能少”。
其实,澎湃新闻的这个重要信息是7月25日获得的,澎湃新闻的报道几千字,署名只有“高级记者朱远祥”,这证明媒体是完全有时间有能力采访并报道这个“比较大的事情”的。
7月27日,第三次就该事故发文,在题为《找出罪魁祸首,才是对遇难者更好的告慰》的文章里说:我们这些成年人,除了悲伤,还应该努力去找出罪魁祸首。悲伤是无力的,仅仅悲伤无法告慰死难者;抒情是容易打动人的,但光抒情难以查明真相。我们要冷静地在蛛丝马迹中发现可疑的线索,然后循迹追问和追查,找出罪魁祸首。只有找到所有的责任方揪出罪魁祸首,才是对死难者最好的告慰,才能稍微对得起那些无辜的死难者一点点。
新闻最基本和最大的功能,不是抒情,而是提供事实。事实有很多种,还原遇难者的生前往事是一种,追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发掘导致事故背后可能存在的官商勾结也是一种,但从新闻业务的角度看,两者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即便写作空间逼仄,我们也应该知道哪些报道才是真正的好报道。
2023年7月29日